欢迎您登陆【澳中旅-旅游超市网】,​轻松创业,快乐旅游从这里开始...

旅游导航
首页  >  攻略  >  长治市攻略  >  壶关攻略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石雕

今日推荐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石雕

更新时间:2017-12-14 小编:壶林书院 0 2099
   壶关石雕技艺历史悠久,因山多石头多,从原始社会到宋、元、明、清,都创造了灿烂的石头文化。石础、石窗台、石碑、石门楼,随处可见。它是壶关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地域文化、思维方式、想象力、文化意识、精神价值不可泯灭。壶关也是石匠劳务输出最...

   壶关石雕技艺历史悠久,因山多石头多,从原始社会到宋、元、明、清,都创造了灿烂的石头文化。石础、石窗台、石碑、石门楼,随处可见。它是壶关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地域文化、思维方式、想象力、文化意识、精神价值不可泯灭。壶关也是石匠劳务输出最多县城,为现代高速路、古建筑修复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使得壶关石雕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

   从长治到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的旅游线上有一座石头雕刻而成的院落“壶林书院”。它就是壶关石雕传承人刘雄伟带领徒弟经过10年打造,沿袭400年人文历史呈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它散发着传统美术石雕技艺的光辉,吸引着四面八方无数的访客。现在壶林书院已然是地方上童叟皆知的文化阵地。但凡业内人士知道它的文化载体是太行山石,它的文化核心是由艺入道的壶林石雕,所表达的艺术语言是石雕技艺,它以石雕诠释了“佛、儒、道”博大的中国文化。它的影响力是其它材质或工艺不可替代的。清华大学张锠教授看过“壶林书院”精美的石雕院落后亲笔提下“艺术之美在民间”。


   壶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之巅。古时这里是中原文化与北方黄土文化融合地区,是形成壶关传统石雕的一个重要因素。

   壶关县多山且自然条件复杂,东与河南省林州、辉县两市接壤,南与陵川县相连,北与平顺县搭界、西与长治市区接壤,地质活动山大沟深,岩层构造复杂。石材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山峰险峻奇秀、峡谷蜿蜒幽深,山林苍郁葱茂。山光水影,自然成化。

   境内的雄关古道、寺庙古建、紫团摩崖和太行石头山村,形成雄浑粗犷的艺术宝库,给壶关石雕增加了得天独厚的烂漫艺术语言和生态环境,壶关人民长年生活在山区与平原的接壤地带,朴实勤劳能干,素有自强不息、民风淳朴、坚韧不拨的“壶关疙瘩”精神。精雕细刻、点石成金形成丰厚的文化遗产。

         

      壶关石雕广泛分布于晋城、高平、平顺、潞城、黎城、河南林州等各个桥梁关隘,古寺庙院,其中山区与平原接壤地带的石雕最为精美。

      壶关石雕新厂分布于大峡谷之上壶关县西川底村丘陵平原一带,西川底有石雕厂六、七家,是壶关传统石雕技艺的创作和传承地,其制作的石雕作品造型高妙,设计得体,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壶关石雕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3000年以前,早在新石器时期壶关沙窟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石核、石铲、石斧等,还有壶关绍良龙山文化遗址的石斧、石锤等古石器,神农时期的先民在这里采石农耕,先秦时期的古石刻、古栈道、古关隘、古摩崖文字等都有物证。

   公元206年,汉代置壶县,战略防御体系完备,军事文化、商旅文化、宗教文化、石头建筑文化更是繁荣,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石材利用开采在雕塑建筑营造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汉建安十一年曹操攻克壶关,登上天险古栈道羊肠板,看到崎岖石阶,错落有序,触景生情,写下著名诗篇《苦寒行》。

   建于北魏时期的桥上乡万佛寺,更是融佛教思想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民俗风情与山野情趣于一身的石雕作品。

   前朝及至隋唐明清,二仙庙、三嵕庙、天齐庙或因战略需要,或因名胜吸引,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多曾到此,如西汉三老令狐茂、隋炀帝、唐玄宗、唐朝宰相苗晋卿、唐代诗人刘长卿,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清代诗人冯文止,都留下了名篇佳作,成为壶关石雕表达的内容。

   壶关石雕由生活用品走向军事防御建筑,又从关城墙垣走向寺庙厅堂,由笨重坚固走向轻巧华丽,由歌功颂德碑文记铭走向心灵教化精神陶冶,这是一个不朽的过程,也是必然的地域文化现象。如清代的壶关八景之一“大安古桥碑”,清乾隆年间,所谓知县秦之柄的文章,尚书冯士翘的丹书,常大伦的镌刻被誉为“上党三绝”。非秦的文章冯不书写,非冯的书法常不刻石,保证了壶关石雕精美上乘的品质,成为佳话。

宋元明清壶关石雕取得长足发展,考究的墓葬,华美的戏楼石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以及创造力。当地工匠利用山形地势和自然山石,通过凿石建庙,进行了大量的石雕创作。然而,建国初期,壶关破四旧,兴水利,修坝建库运动大量破坏了传统石雕的存在,很多精美设计石构件遭到破坏和遗失。


壶关石雕技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古石雕的参照蓝本。壶关石雕选用太行山大峡谷表层和深层、夹层等独特的青石资源为原材料,雕刻出不同功用的石雕作品,主要工序有几十多道,主要包括:

1.选料工序:

用作雕刻的石材需结构缜密,并需手工打楔窝、下寨开石,以便节约用料,减少浪费,保护下面的石料不使振动碎裂,越细质的石料越质脆,不得用开山放炮的急速方法,容易使石料形成开裂隐患,古人对待石料非常珍惜。

2.放样工序

采下的石料后,要把设计好的传统图案摹印上石,然后通过放线、描稿、立体雕刻更需多次描稿,并需胸有成竹,仔细规划,妙造成型。

3.雕刻工序

雕刻需用大锤下荒,铁宰下块,然后用大钢钎、小钢钎刻出每寸七道细活,然后用钢刀做细,锤尖打点,还有剁斧修面等工序。而现代机械化制作一次成型,失去了原有的金石味道。

4.修光工序

至成品还需要修光,钢刀刮平、沙纸沙光,由粗到细十几道工序,最后用水沙擦光,然后再把一些细纹再刻上去,再仔细琢磨,如有特殊要求还要上墨打蜡或草酸布套等擦亮,才算告完。


壶关石雕在太行山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茫,是我国传统石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石雕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任何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价值:

壶关石雕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延续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山西古文化的载体,比如炎帝陵碑为太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

壶关石雕充分体现了晋东南太行山区人民在工程技术,艺术创造等诸多方面的才能与成就,众多的历史文献都借助于它而得以传承至今。

2.文化价值:

壶关石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我上党地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保护壶关石雕深厚的人文景观,对于上党地区的金石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景区有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是太行山长治人文生态文脉交融的重要载体,是从原始石器文化到清末的实用器创造,是体现文化张力的活化石。

.工艺价值:

壶关石雕生产工艺流程细密复杂,每道工序都要求之高,是其它石雕生产难以比拟的。它蕴含着上党人民的智慧创造,其中的丰富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4 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壶关石雕、壶关石材利用一直是壶关县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建国初期粗大笨的石料利用盲目发展破坏了山地资源,到现在日渐趋于理性,石雕作为石材资源的高效利用,越来越为政府或时人所重视,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相当数量人员的就业问题。


第一代传承人:家谱中自大清光绪年间刘锦秀始有记载。

第二代传承人:刘文聚  (1888-1944.2

第三代传承人:刘玉和  (1919.6.18-2016.4

第四代传承人:刘长兴  (1932.7.7-2012.11.28

第五代传承人:刘雄伟  

公元2000年3月,壶关石雕第五代传承人刘雄伟,由原来的“西川底村石雕厂”发展为“长治市雄伟石业有限公司”。并兴建了“传统石雕技艺创研基地”。2010年,培养技术人员50多人,其中最出色的有:王冰、申东方、杨朋朋、李开稍、李军、牛国军、贾喜平、申路平、郭和香(女)、常晓红(女)、宋庆民、肖红庆等。


咨询:3156756、15534591777

相关线路推荐

发表评论

提交 验证码:

最新订单

最新点评

阳光价格 同类产品,保证低价
阳光行程 品质护航,透明公开
阳光服务 专属客服,快速响应
救援保障 途中意外,保证援助